小米商业营销陈高铭:用“强品牌”守住“真红利”,品牌如何抓住新增长机遇下的确定性?


3月21日,在上百家品牌参与的第七届Morketing Summit灵眸大赏上,近百位行业大咖带来了以「穿透 PENETRATE」为主题的专业内容分享,共同聚焦营销行业发展新趋势,洞察潜藏新机遇。

什么叫做穿透?穿透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。

一方面穿透过去,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人口、流量的红利让中国一跃成为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的热土之一;另一方面则是透视未来。那么,面对各方红利消散的局势,品牌究竟怎么做才能守住真正的、确定性的红利?

凯度BrandZ一项研究指出,企业30%的销售是由短期转化带来的,70%的销售则是由品牌资产带动而来。但问题是,品牌资产带动销售的中长期效果却被严重低估。

事实上,品牌价值才是企业的确定性红利。

在3月21日数智未来主题日中,小米互联网业务部商业营销品牌总经理陈高铭带来了《如何成为新增长机遇下的确定性?》主题演讲。


以下为演讲实录,经Morketing 编辑整理:

感谢Morketing的邀请,在“穿透”这一大主题下,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分为三个部分,第一是小米商业营销对于品牌建设与品牌经营的理解;第二部分是智能大屏营销市场的一些新动态与新资讯,第三部分,则是小米商业营销如何助力品牌在2023年活出确定性。

01.

营销效果=流量x质量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用“强品牌”守住“真红利”


改革开放40多年,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让品牌在国内的发展一路红利相随,并让投资者在这片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的热土上大展拳脚,然而,随着人口、流量等外部红利的消散,增长的难题再度显现。

面对新增长难题,在全球投资者与企业都在积极寻找“下一个中国”时,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区主席倪以理则直言:“下一个‘中国’,在中国”。

同时,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,2030年预期目标GDP增长5%左右,这意味着,未来中国将成为约等于目前印度、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GDP总和的经济强国。

不管是来自外部的评估还是源自内部的政策都给出了强烈的信号,我们也毫不怀疑的坚信下一个中国,在中国。

回归当下市场发展的大环境,一边是外部红利消散,存量竞争时代到来,另一边是消费者回归理性,审慎消费,当品牌不能再依靠人口与流量带来的所谓的时代红利之时,究竟什么才是经济复苏机遇中的“真红利”?品牌又该如何发力,抓住战机,实现高质量增长?


官方给出的答案让我们有了新思路。2月6日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发布,其中“品牌”一词总计出现38次。产品会被模仿,渠道会被淘汰,可见,品牌才是企业最终的竞争力与核心壁垒。


但是,品牌建设的本质是与时间博弈的过程,这意味着,想要真正将品牌力转化为助力企业穿越发展周期的真红利,绝对离不开一个长期的经营和发展,而在这个过程中,品牌营销很有可能会掉进三个误区中:


第一,只做传播,不做品牌。刷脸式传播,消费者可以在一时记住你,但不会行动。

第一,只做流量,不做策略。不考虑营销场景与自身的适配度,哪些火就跟风投放,造成水土不服。

第一,不考虑阶段,只要求结果。仅仅以ROI为导向,却忽略长期品牌价值建设。

那么,如何避开这些陷阱,有效塑造品牌的长期价值?在小米商业营销看来,营销效果=流量x质量,因此,想要打造高质量强品牌、守住当下的红利,必须用高质量营销实现品牌的高质量增长。

02.

以OTT作为高质量营销新支点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撬动品牌增长


具体到流量与质量。流量是指品牌“触达TA”的能力,而质量是指品牌“触动TA”的能力。在小米商业营销看来,高质量的品牌营销效果是流量与质量双重赋能的结果

基于「凯度品牌高质量增长3c模型」,品牌力增长有三个关键要素:高质量的媒介、高质量体验和高质量渠道。我就从这三个关键要素入手,代表我们整个OTT大屏行业做一些分享,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OTT大屏在打造高质量强品牌上的具体优势。

从流量层面看,当下OTT用户数已突破10.83亿,可以说是国民级的超级媒介。


同时,在媒介触达率上,OTT与其他媒介相比也拥有更多触达用户的机会。据CCS《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》的数据显示,与移动端相比,智能电视用户有效使用时间长达3.4小时,比移动端更长。因此,「广泛的覆盖率」和「持续的触达时间」让OTT成为当下品牌建设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高质量媒介。


至于内容质量层面。相比互联网媒介,OTT自身的媒介属性已经决定了其不仅能给用户带来高质量体验感,还能为品牌打造差异化的记忆点。

一方面,OTT的大屏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能够强化用户对品牌广告的记忆力。凯度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,智能电视广告在消费者的记忆度中占据第一,而且在内容信赖度方面,智能电视的表现也是互联网的1.86倍。

另一方面,与移动端相比,OTT的创意广告形式更加丰富多元,为品牌实现广告的创意叠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,通过OTT广告叠加创意特效的形式,品牌能够激发用户兴趣,强化品牌的差异化记忆点。


实际上,我们都说媒介投放是要有策略,我们不能All in在一个媒介上,而当下OTT大屏正是为数不多的既有流量增长空间,又能与其他媒介形成协同共赢效果的媒介


根据群邑《OTT实验和定制化调研》显示,对比单独投放,OTT+媒介触达可进一步有效提升用户认知。比如,OTT+短视频覆盖人群增幅比例(形成认知)为98.8%;OTT+微博覆盖人群增幅比例为96.6%;OTT+长视频移动端覆盖人群增幅比例为58.8%……


03.

小米OTT+AIoT全场景布局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引爆营销增长


作为较早入局国内OTT赛道的玩家之一,小米OTT一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。背靠硬件厂商的小米电视连续4年出货量稳居中国第一,服务全国7400万的家庭用户,覆盖2亿中国人口。

当然,除了硬件实力与强势的曝光率,小米OTT也一直在提升OTT广告的创意形式,为品牌独家定制不同营销策略,帮助品牌实现品牌资产的正向累计。


以小米商业营销与沃尔沃的合作为例。通过小米首创的双屏联动交互新模式,实现了OTT大屏与移动端AR联动的效果,同时独家上线沃尔沃品牌号“沃享AR世界”,首创专属于品牌的大屏公众号,形成专属品牌的用户沟通阵地,实现长期留存客户、转化私域流量。


除此之外,OTT大屏也备受奢侈品牌的青睐。在小米OTT与奢侈品牌LV的合作中,我们一起把秀场搬上了大屏。在直播前,通过15s开机+焦点视频带来大秀预告;直播中,通过焦点视频+首页拼图+预约提醒为品牌集中引流;直播后,通过精选页banner+画报为用户带来精彩回放。

除了在OTT大屏赛道展现出强大的营销优势,身兼终端厂商和营销服务平台双重身份的小米在移动端、AIoT终端入口上蓄力多年,积累了充足的营销势能。OTTxAIoT的联动打法,不仅能够聚焦用户所处的具体时空场景和情绪状态,洞察更立体真实的消费者需求,更能帮助品牌给用户营造沉浸式的多维体验场景。

小米商业营销,可以是品牌的广告商,但更可以是品牌的服务商。

事实上,作为全球重要级的AIoT消费级平台,小米涵盖了消费者与品牌交互过程中的全链路触点,给多元化使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和体验升级提供了多种可能,进而可以帮助品牌实现用最好的产品和最低的成本,创造最好的体验感。确切地说,是带来超预期体验。


比如,在小米商业营销与百事可乐的合作案例中,百事可乐与小米生态链体系下的TOKIT厨几跨界联名,将用户的体验场景从“佐餐”场景扩大到“美食烹饪”场景。同时,依托TOKIT厨几的智能科技,为百事可乐打造AI多功能料理机百事定制版,建立和强化“美味有百事”的品牌心智。这就是小米商业营销为品牌带来的差异化、独特性和记忆点。

另外,今年小米商业营销与时俱进的把AI元素也加入到了我们的营销案例中。


在与儿童退烧药品牌美林的合作中,我们深入新手爸妈面对小儿发烧时的护理痛点,开启AI+IoT的智能育儿时代。一方面,依托小米AIoT全场景智能生态,美林与小爱AI助手及秒秒测智能体温计联手,打造“美林妈妈AI助手”,为新手爸妈提供科学专业的退烧护理知识,建立深刻的品牌认知;另一方面,通过与小爱音箱在多维度儿童场景下的互动,“美林妈妈AI助手”提供科学专业的儿童退烧锦囊,达到AI育儿核心场景的全覆盖。

04.

结语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
外部红利的消退未必就是坏事,这让更多行业清楚地看到了真正的红利究竟是什么。下一个中国,在中国,而下一个红利也注定在那些高质量的强品牌身上产生。

最后,小米商业营销期望和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在充满机遇的2023年活出确定性!谢谢大家。

标签:小米,OTT,大屏营销,品牌

相关推荐

小米有品孟祥奇:生活中,99%的产品都值得被重新创造一遍|Morketing Summit 2018专题

2023-07-30 19:55:39 3812

经常霸占热搜的梨视频,为何既能赚钱又能坚守情怀| Morketing Summit 2018专题

2023-07-30 21:14:03 2213

朱轩:印尼大赛道巨头打架,机会在垂直领域和生态领域 | Morketing Summit 2018专题

2023-07-31 07:24:08 3552

花生好车黄向平:都说寒冬,直租模式却找到了汽车新零售的巨大增长空间 | Morketing Summit 2018专题

2023-07-30 19:16:09 3517

Mobvista段威:中国移动互联网出海10年,背后的营销力量 | Morketing Summit 2018专题

2023-07-31 02:08:23 2041

微信注册

使用微信扫一扫立即注册

注册即表明同意 《用户注册隐私条款协议》

手机注册 还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手机号码错误